难得胡涂的人生才能活得精彩

难得胡涂的人生才能活得精彩

2007年7月24日星期二



"同工同酬",社會福利界和醫療界都在極力爭取,並積極約見各級官員商討。

莫論兩個界別的爭取最終是否能夠成功,帶領他們的工會或組織者都有責任向跟從他們的眾群,以及廣大巿民交代行動的動機和背景。巿民很清楚明白到兩個界別均是專業界別,是社會的其中一部份的支撐棟樑,是群眾信賴的一群。回想大約6年前的金融風暴和2003年的SARS,令香港的經濟跌到谷底,令一群專業人士、中產人士破產,社會氣氛一時變得沈寂。香港人,香港精神,使經濟和社會在短時間內復甦,一大部份巿民的工資水平回升到回歸時的水平。

有人認為社福界是有社會責任的專業界別,故在政府決定「一筆過撥款」的時間,便提出7節支薪,令同工感受到社福界是與社會發展一致的,大家一起「共渡時間」。相似的情況同樣在醫療界別發生。回歸10週年,經濟不再低迷,專上學院或以上的畢業生的工資水平回升,情況令人鼓舞。而在經濟低迷時入職的同工,便繼續「共渡時間」,待遇仍然是未有與經濟一樣發展,有工會便發動受影響的一群社工上街抗爭到低,要求同工同酬。

有意見認為商業社會中,僱主有能力與僱員分享成果,因為羊毛出自羊身上,工資能轉化到消費者的身上。此外,商業社會的薪酬水平,往往會由人事部透過行業上的實況分析,作出最合乎公司利益的員工薪酬科案。而社福界,特別是一些小型的受政府資助營運的機構,人士部往往會因為種種員因將同工作薪酬壓低。例如,有一部份機構現時會依靠一些計劃(Project Base),向政府申請資源來聘請同工的。又或者是因為一筆過撥款的關係,機構為了保持服務質素而將薪酬水平降低,從而能夠讓機構得到增聘人手的資源。現況說明了上述兩種情況並不會改善員工的工資。

面對受7節支薪的一班社工,由於受政府資助的機構需要受SQS的監管,行政上經已有很重的負擔,又要「追數字」,在經濟好轉後未能享受成果,反而與近年的畢業新生的工資水平看齊。這樣的話,無論同工如何有理想也好,都會感到不公平的感覺。社福界作為僱主,如何好好處理舊制,「7節制」或合約制,以及新制的員工福利和關係呢﹖這責任能單單歸咎於「一筆過撥款」嗎﹖又是機構的人事問題嗎﹖

停一停,想一想,社福界讓如何面對。

沒有留言: